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五星紅旗和黨旗是成千上萬烈士的鮮血染紅的,對于革命老區威信縣36萬人民來說,感受尤深。在紅軍長征過扎西7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回顧1935年至1950年中共川滇黔邊區特委和云南地下黨在威信這一段難忘的可歌可泣的歷史吧。
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路經威信,集結扎西,黨中央和軍委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根據敵情變化,決定回師東進,重占遵義,以運動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實現戰略性轉移。同時對中央紅軍進行縮編,抽調400多名干部戰士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紅軍川南游擊縱隊――不久改稱中共川滇黔邊區特委和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在敵后牽制敵人,配合紅軍主力戰略轉移,負責安置保護好傷病員,創建革命根據地。
2月10日,黨中央和軍委在扎西宣布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擊縱隊成立,周恩來副主席親自到會作動員報告。指定徐策(原三軍團六師政委)任特委書記,戴元懷、余澤鴻、夏才曦、王逸濤為委員。根據縱隊建制和黨員分布情況,特委決定建立一個總支、五個支部、一個黨小組,轄一百多名黨員。會議宣布王逸濤任縱隊司令員,曾春鑒為副司令員,徐策任縱隊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戴元懷任組織部長,余澤鴻任宣傳部長,劉干臣任參謀長。并派出黨員干部在高田、田中、兩河、梅洞建立地方區委和農會。
特委率縱隊在滇川邊境積極開展活動,插入川南,進至黃泥咀、樹坪一帶,威脅川南重鎮敘永,攻打和占據威信大部分鄉鎮,西進誘敵,插向長寧,攻下朱家山,趕走國民黨獨立營。并制定《川南工農勞苦群眾目前斗爭綱領>和《游擊區域紅軍家屬暫行優待條例>,在邊區廣為宣傳,在民眾中產生一定影響。
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國民黨4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揮師北上后,國民黨蔣介石惱羞成怒,便轉過頭來調集云貴川軍閥部隊“圍剿”紅軍游擊縱隊。當組織部長戴元懷在大石盤英勇犧牲后,敵人捕捉王逸濤之妻作人質,威脅收買利誘,王逸濤經受不住考驗,思想動搖,借口離隊,投敵叛變。特委遂于6月中旬在威信馬家壩花園頭召開黨員大會,宣布開除王逸濤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公開批判王的私逃投敵可恥行為;決定由政委徐策代理縱隊司令員,余澤鴻任政治部主任,增補曾春鑒、劉干臣為特委委員,五個黨支部改建為三個黨支部;號召全體黨員和指戰員遵照黨中央臨別前的囑托,堅定革命信心,團結一致,將革命進行到底。不久,在朱家山與黔北游擊支隊會合后改稱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特委也隨之改為中共川滇黔邊區特委。
7月13日,特委率縱隊向石碑口、建武前進,在威信長官司與川軍忠豐石清鄉司令周化成部1000多人遭遇,接著又和滇軍獨立營發生激戰,政委兼代理司令員徐策身負重傷(抬至羅布坳碾子灣時犧牲),副司令員張鳳光、參謀長陳宏在戰斗中不幸犧牲。7月14日,特委在簸箕壩召開擴大會議,決定余澤鴻任中共川滇黔邊區特委書記兼縱隊政委、劉干臣任紅軍川滇黔游擊縱隊司令員、鐘昌濤任政治部主任、龍厚生任組織部長、闞思穎管宣傳、聶昭良任參謀長、李青云任特派員,特委下屬一個總支、七個支部。會議還全面認真總結長官司戰斗的經驗與教訓,重新部署下步行動計劃,通知劉復初帶川南游擊支隊歸縱隊建制。
簸箕壩會議后,擴大增強了武裝力量,進一步確立游擊戰爭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巧妙地對付數倍、數十倍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武裝的跟追堵截,縱隊指戰員們英勇戰斗,迂回穿插,進占扎西、赫章,打進筠連城,巧取蓬敘溪,閃擊蘭田壩,奔襲燕子口,打到畢節、習水、桐梓等地域,縱隊此時已由400人發展到1000多人,開辟了近1000平方公里的游擊區,并在羅布坳和扎西建立兩個支部,發展黨員10余人。
特委第二屆領導人余澤鴻、劉干臣相繼犧牲后,劉復初、龍厚生率領縱隊由川南重新進入威信境內活動。1936年9月,阮俊臣部在黃連壩被敵軍包圍打散來到水田寨,找到特委和縱隊領導,揮淚講述一、二支隊的不幸遭遇,指出不教育改造起義部隊和綠林武裝是錯誤的,無益于縱隊、無益于革命。特委認真研究吸取教訓,立即在水田寨召開會議,決定特委由劉復初、龍厚生、曾春鑒、李青云等組成,并由劉復初出任司令員,龍厚生出任政委,曾春鑒出任參謀長,李青云出任特派員。在羅布坳,特委和縱隊將前來投奔紅軍的川軍教導師二旅三團三營十一連收編為縱隊第三大隊,任命劉少成為大隊長,蘭澄清為副大隊長,派曾廣勝擔任大隊指導員。
縱隊又重振旗鼓活躍起來,在爛泥壩反擊滇軍補充團,襲擊母享區公所,截獲川軍楊森商隊……直到1937年初第二次遭國民黨三省重兵“圍剿”失利,劉復初被捕,龍厚生、曾春鑒、李青云在水田寨被殺而停止活動。但由特委和縱隊組建發展起來的紅軍云南游擊支隊在支隊長殷祿才、政委陳華久的領導下,仍然堅持革命武裝斗爭,直至1947年3月。
云南游擊支隊長殷祿才(外號殷騾子),威信縣羅布鄉郭家村人,1912年5月1日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其父是屠工,早年病故,全靠母親楊氏推粑粑豆腐撫養長大。孤兒寡母,常遭地霸豪紳敲詐欺壓,四處搬遷仍無法生活。1935年2月,紅軍長征路過威信,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號召工農組織起來打土豪、分田地,這使殷祿才認識到,要翻身,求解放,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武裝起來鬧革命。于是邀人在郭家墳酸水井攔截追堵紅軍掉隊的兩名川軍,繳獲兩把刺刀、兩袋子彈;旋即又到高田自衛大隊長陳正杰處“保家”,拖出5支步槍、500余發子彈,很快拉起一支20多人的農民武裝。
1936年夏,殷祿才第三次找到特委和紅軍游擊縱隊領導,殷切要求參加紅軍、參加革命,特委決定留他隨軍考察培訓一段時間。9月,經劉復初介紹,特委討論批準,正式吸收殷祿才為中共黨員,并將他組織起來的農民武裝改編擴建為云南支隊,隸屬特委和縱隊領導,任命殷祿才為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云南支隊支隊長兼滇東北特區區長,指派紅軍干部、游擊縱隊中隊長陳華久任支隊政委兼特區書記,增發10多支步槍武裝支隊,要求支隊配合縱隊作戰,開辟以威信郭家墳為中心的滇東北特區革命根據地。
1937年初,特委和縱隊主要領導先后被捕和相繼犧牲,支隊和黨組織失去聯系,加之敵后白色恐怖,斗爭形勢十分嚴峻,殷祿才和政委陳華久始終駕馭部隊的政治方向,牢牢掌握共產黨的斗爭策略,維護革命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滇軍田營“圍剿”老鷹洞時,部隊分散隱蔽,其舅舅楊青云殺害隊員殷崇科,拖槍叛逃為匪,殷祿才派人將楊抓回,其母楊氏聞訊趕來說情,殷祿才堅持原則,說服母親,當眾公布罪狀,依法槍斃。戰士吳天祿拐騙、奸污農家少女,被群眾狀告到支隊,殷祿才派人查實將吳拘審,發動干部戰士申斥批判吳敗壞支隊軍風軍紀的罪惡行徑后公開槍決,使部隊深受教育,精神面貌大為改觀。
1938年春,原川滇黔邊區特委書記、紅軍游擊縱隊司令員劉復初經黨組織營救出獄,赴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匯報情況,接受新的任務返回川南,曾派原縱隊三大隊副大隊長蘭澄清秘密來到郭家墳,傳達黨的抗日救國方針和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政策。殷祿才、陳華久按照上級指示精神,服從團結抗日的大局,將部隊一度更名為“川滇黔邊區抗日后援軍云南游擊支隊”,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廣泛組織抗日救亡宣傳,支持抗日。為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殷祿才和陳華久在郭家墳地域采取以兵屯田的舉措,平時寓兵于農,戰時集中打仗,創造了勞武結合、地方游擊武裝與民眾力量相結合的好形式,使支隊的基本隊伍得以鞏固和發展??箲饎倮跋?,云南支隊已擁有400多人槍,組建司、政、后三大部,轄8個大隊16個分隊,加上外違組織近千人。
鑒于云南支隊在川滇黔邊區活動聲勢越來越大,地方民團和國民黨小股部隊無法與之抗衡,國民黨重慶行轅奉蔣介石訓令,授權中央軍整編第七十九師、航空特務旅七團及云貴川三省邊區地方武裝聚眾萬余人,于1947年2月15日傾巢出動,猛撲云南游擊支隊的大本營和老根據地郭家墳。在敵軍嚴密封鎖、重重包圍、“寧可殺錯、不可漏脫”的情勢下,殷祿才、陳華久同廣大指戰員欲血奮戰,頑強抵抗一個多月。由于部隊突出包圍后化整為零,分散隱蔽,寡不敵眾,大部分人員在敵人的“梳篦清剿”中壯烈犧牲(約200人),支隊長殷祿才、政委陳華久也不幸于3月19日凌晨在王棚山硝巖洞英勇獻身。
1946年8月至1947年3月,中共云南省工委和中共川南地方工委曾派人到威信與云南游擊支隊聯系,均因國民黨實行地方白色恐怖,形勢險惡而未能如愿。不難想象,一支由數十人組織起來發展到近千人的游擊隊伍,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與黨組織長期失去聯系之后,仍然按照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堅持革命武裝斗爭,襲擊和威脅國民黨后方頑固勢力及其交通運輸干線,給敵人以沉重打擊,長達十二年之久,是何等的艱苦卓絕與不容易!殷祿才、陳華久的光輝業績和斗爭精神,永遠留在邊區人民的心里。
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解放后,由于受極左思潮影響和歷史的誤會,殷祿才、陳華久及其領導的云南游擊支隊長期未被承認,殘存人員也未得到公正對待,直到粉碎“四人幫”后的1984年12月5日,按照黨的實事求是的原則,終于恢復事實的本來面目,正式得到中共云南昭通地委及威信縣委的確認,并按有關規定落實政策,在郭家村修建紅軍云南游擊支隊烈士紀念碑,供后人瞻仰和緬懷。
抗戰后期,國民黨反動派調轉槍口,全力對付共產黨。為了深入基層動員群眾,發展云南革命形勢,中共云南省工委把地下黨員派到各地了解情況,秘密開展工作。1945年四月,地下黨員陳季伯(又名陳浩陽)來到鎮彝威三縣接合部――彝良縣牛街,與原派在這里的地下黨員方在光取得聯系,應聘到牛街中學以教學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翌年3月轉移到鎮雄縣羅關中學。6月,地下黨交通員李和森傳達昭通特支指示:國民黨蔣介石已撕毀“雙十”協定,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地下黨要作好武裝斗爭的準備。傳達時提到原國民黨六十軍一八四師師長潘朔端(威信縣長安鄉人)已在東北海城首舉義旗,投向人民解放軍。陳季伯利用這一信息于6月下旬帶領羅關中學師生100余人前往威信長安小學旅行,沿途高歌<黃河大合唱>、<山那邊呀好地方>等歌曲,晚上演出<救救孩子>、<求學>等文藝節目。同時利用交朋友、閑談方式,與潘朔端的侄兒、長安鄉鄉長潘為湘建立社交往來,言談中曉以利害,勸其迷途知返。
8月,羅關中學被鎮雄縣政府勒令停辦。陳季伯偕同進步教師劉崇華、李澤、王尤等經洛羅壩到扎西,應聘到扎西小學簡易師范班和高年級任教。陳等利用教師身份對學生進行啟蒙教育,貫輸進步思想,組織學生自治會,舉辦“宇宙線”、“火箭”等壁報專欄,讓全校師生圍觀,擴大宣傳面。重點物色張豹、胡純璧、袁從堯、劉位高、陳肇柏、曹明芬等一批青年學生作為積極分子培養對象。學習《社會發展史>、<新民主主義論>、《論解放區戰場>等書刊,引導他們認清形勢,走革命道路。
10月,利用國民黨慶?!半p十節”之機,由陳季伯負責編導。李澤、王尤、方在光、李清時與簡師班學生,在縣城上演曹禺先生揭露國民黨四大家族丑惡嘴臉的七幕十三場話劇《幻滅>,劇終受壓迫勞苦大眾在臺上高呼:反對征兵!反對派款!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官僚資本主義!臺下觀眾――甚至連前往看戲的中央航七團士兵也跟著喊起口號來,群情激昂,盛況空前,這是威信有史以來演出比較成功的一臺大型話劇,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
不久,由于校長李太銀鯨吞教育經費,三個多月不給教師發放工資,學校斷炊,陳季伯等鼓動學生找李太銀算帳,開展索薪斗爭。李因此懷恨在心,挑起國民黨縣黨部和航七團駐威連隊與學校發生沖突,派兵痞打手到學校撕毀墻報,破壞上課秩序,并故意放風說陳季伯等是異黨分子,圖謀用武力施加人身迫害。為避免政治上暴露,保護黨的骨干力量,便由簡師班進步學生將幾位老師護送出境,轉移到彝良牛街桐子林,建立昭通特支鎮彝威小組。
陳季伯一行雖然離開威信,但經受革命熏陶的簡師班學生依然堅持活動。1947年上學期開始,他們利用壁報、漫畫、對聯等形式,諷刺揭露反動階級統治的陰暗現象。昭通專區專員高直青到威信巡視,教師鄒人在學生支持下寫了“專員高,高手在上;篌我后,后來其蘇”。扎西民眾見了,無不拍手稱快。體訓教員嚴鰲云,效忠蔣介石,威逼學生剃光頭,學生連續三天不上體育課,迫使學校將他解雇。省保安團駐威時,士兵在小關口搶人,學生連夜書寫
標語張貼大街小巷:“保安團不保安,流氓賊子都占全!”“保安團是土匪,威信人民不要你!”群眾輿論嘩然,省保安團站不穩腳跟。只好把駐軍撤退回省。
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地下黨鎮彝威支部指派蘇懷三(威信人)到威信大塘口、馬家坳、橫三、巖腳、瓦石、墨黑等地,串聯發動組織農民翻身會,發展會員近百人。當時的宣傳和斗爭綱領是:反“三征”,抗逃拖延,鏟除封建,消滅壓迫,減租減息,實行耕者有其田,武裝待變,革命到底,有吃有穿。
1950年7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三師一二七團和一二八團,在副師長雷展如、團長范金標的帶領下,一舉殲滅盤踞在威信地域的土皇帝、國民黨反共救國軍第二軍直屬教育師隴承堯部,威信正式宣告解放,群眾一片歡騰,受到地下黨培養教育的簡師班學生大多報名參加工作,進入革命行列。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